陈颙

基本简介

地球物理学家 1942年12月31日生于重庆,籍贯江苏宿迁。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中国地震局研究员。曾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会(IAPEI)的地震预报和地震灾害委员会主席。 长期从事地震学和实验岩石物理学研究及其在环境、能源和减灾方面的潜在应用。20世纪70年代从事高温高压下岩石物理学实验研究。发展了测量岩石变形的激光全息技术。发现的岩石热开裂现象已被应用于核电站的安全性监测。90年代致力于地震预测和地震灾害研究。运用地震学、工程科学和经济学,首次编辑了“全球地震危险性图和全球地震灾害预测图”。研究地震雷达和城市地球物理学。

代表作有The Tangshan Great Earthquake of 1976:An Anatomy of Disaster、Seismic Hazard and Risk Analysis:A Simplified Approach、《岩石物理学》和《分形几何学》等。

研究方向:地球物理、岩石物理学


获奖情况

1986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

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8年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2000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学术经历

1965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地震学和实验岩石物理学研究工作。

1966-1973年在邢台地震现场进行地震观测和震源物理理论研究。

1974年以后,开展高温高压下岩石物性实验研究。 发展了测量岩石变形的激光全息技术,研究了应力途径对岩石性质的影响。 发现的岩石热开裂现象已被应用于核电站的安全性监测。

90年代以来,致力于地震预测和地震灾害研究。 领导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学会(IASPEI)和国际地震工程学会(IAEE)的一个联合工作小组将地震学、工程学和经济学相结合,进行全球地震灾害预测研究。 首次编辑了全球地震危险性图和全球地震灾害预测图。 该图已被联合国等机构用于减灾规划。共发表论文百余篇,专著、译著10余部。 陈颙90年代先后担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所长,中国地震局副局长等职。1992年起任IASPEI的地震预报和地震灾害委员会主席,国际地震中心(ISC)执行理事。 现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

2004年5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院长。

2016年全职任教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