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德國總理朔爾茨和法國總統馬克宏分別對中國進行了友好訪問,這在歐洲和華盛頓的領導人當中引發了相當大的不安。
尤其考慮到中俄「沒有止境的夥伴關係」,像馬克宏那樣將中國稱為「戰略和全球夥伴」而非對手有時會遭到嚴厲批評。
然而,週三公布的一項廣泛的民意調查顯示,歐洲人傾向於同意馬克宏等人的觀點。
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在4月份對11個歐盟成員國的6000多人進行的調查顯示,儘管北京正在向莫斯科靠攏,儘管烏克蘭發生了戰爭,但大多數歐洲人仍將中國主要視為「一個必要的合作夥伴」。
廣告
民意調查顯示,如果兩個大國之間的軍事衝突升級,所有11個國家的大多數人都不願意支持美國對抗中國,而是希望保持中立。
與此同時,俄羅斯越來越被視為敵手或對手,約64%的受訪者持這一觀點,而在2021年的一次民意調查中,這一比例約為三分之一。
「歐洲人顯然看到了俄中聯盟,認為它是針對西方的,但他們對中俄的態度不同,」調查報告的合著者亞娜·普格利林說。「只有中國向俄羅斯提供武器,情況才會改變。」
事實上,如果北京向入侵烏克蘭的俄羅斯提供大量軍事援助,41%的歐洲人支持對中國實施經濟制裁,33%的人反對這一舉措。
該調查在較大國家的誤差幅度為正負兩個百分點,在較小國家的誤差幅度為正負三個百分點。
雖然希望在氣候變化等全球問題上與北京合作,但根據歐盟的戰略文件「戰略指南針」,歐洲領導人正式將中國視為「系統性對手」和「經濟競爭對手」。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3月底的一次演講中對北京採取了強硬立場,稱中國正在進入一個「安全和控制」的新時代,其政策是「分治法」, 歐洲必須為關鍵部門「去風險」,使其不再依賴中國。
歐盟委員會主席烏蘇拉·馮德萊恩4月在北京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
歐盟委員會主席烏蘇拉·馮德萊恩4月在北京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 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普格列林說,馮德萊恩的觀點更接近拜登政府的觀點,但歐洲的輿論更接近馬克宏的觀點。
然而,馬克宏在4月訪華後的言論受到了廣泛批評,他說歐洲不應該在台灣問題上做「追隨者」,或者「讓我們自己適應美國的節奏和中國的過度反應」。
廣告
他說,陷入「不屬於我們的」危機將落入「為歐洲設置的陷阱」。歐洲人應該繼續發展自己的戰略自主權,成為世界秩序的「第三極」,而不是冒險成為美中對抗的「附庸」。和朔爾茨一樣,馬克宏淡化了競爭,稱中國是「戰略和全球合作夥伴」。
然而,儘管法德是北京的主要合作夥伴,「現實情況是,法國企業對中國市場的幻想破滅了,中法經濟夥伴關係的長期前景充其量也是黯淡的,」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中國分析中心的中國問題學者陸克(Philippe Le Corre)警告。
在他看來,這個調查最重要的發現是法德受訪者對中國的看法相當負面,只有31%的法國人和33%的德國人將中國視為「夥伴」,而50%的德國人和41%的法國人將中國視為對手或敵手。
習近平和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於11月在北京會晤時。
習近平和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於11月在北京會晤時。 Pool photo by Kay Nietfeld
這似乎會讓兩位領導人在國內面臨更大的挑戰——儘管他們與歐洲的情緒更加一致,但可能會使得德國更容易減少對中國貿易的嚴重依賴,尤其是在關鍵的汽車行業。
陸克說,在其他方面,歐洲人要麼對中國「基本上漠不關心」,要麼持謹慎態度,尤其是對中國對歐洲基礎設施、科技公司和媒體的投資。「歐洲人不希望中國增加對外直接投資—— 『一帶一路』沒什麼戲了,」陸克說道。「一帶一路」指的是中國推動在世界各地建設港口、鐵路和電信網路的計劃
該報告的合著者帕維爾·澤爾卡指出,對俄羅斯的看法已經變得強硬,大多數人將俄羅斯視為對手,即使在傳統上同情俄羅斯的法國和義大利,對莫斯科的懷疑也越來越大。
廣告
大約一半的受訪者認為,即使烏克蘭實現和平,未來與俄羅斯的關係也應該是「有限的」。但在保加利亞和匈牙利,大多數受訪者將俄羅斯視為「盟友」或「夥伴」,總體上願意在戰後與莫斯科合作。
雖然比起2021年川普擔任總統時,把美國視作盟友的看法有所改善,但大約四分之三的受訪者認為,歐洲應該減少對華盛頓的安全依賴,加大對自身防務的投資。約56%的受訪者表示,川普連任會削弱跨大西洋關係。
普格列林說,總的來說,「歐洲人樂於讚揚跨大西洋關係,他們認為利大於弊,但不認為它伴隨著義務。」他們沒有看到台灣被視為美國戰略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也不覺得台灣與烏克蘭存在關聯」,此外,他們也不認為台灣與保護歐洲貿易所依賴的太平洋航道有關。
「幾乎沒有人意識到,在美國對歐洲投資了這麼多之後,不站在美國一邊會有問題,」她說。「他們把中立視為一種選擇。」
歐盟駐北京代表團。
歐盟駐北京代表團。 Kevin Frayer/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