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點擊此處、或發送郵件至cn.letters@nytimes.com訂閱《紐約時報》中文簡報。]
一張照片中,利比亞一名反政府武裝人員將卡拉什尼科夫衝鋒槍徑直指向天空,與此同時,卡車上的火箭炮向忠於利比亞獨裁者卡扎菲上校(Col. Muammar el-Qaddafi)的部隊開火。那是2011年初,阿拉伯之春剛拉開序幕,一時間暴風驟雨。這張照片看似豪情萬丈。也帶有不祥的預感。
這張照片拍了沒多久,卡扎菲上校就死了,一個獨裁者被推翻,一場民眾起義取得了勝利。但好景不長。這張照片的攝影師克里斯·洪德羅斯(Chris Hondros)在報導那場生靈塗炭的延綿戰火時,不幸去世。本以為阿拉伯之春預示著開放的新時代和代議民主制的到來,這種想法也隨之灰飛煙滅。
相反,現在倒是清楚了,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將作為動盪不安的十年為人所銘記。推翻既有精英階層的衝動蔓延到每一個大陸,有時是暴力起義,有時則是民粹主義的叛亂,令主要民主國家的種種制度遭到動搖。隨著這個十年的結束,由規範的瓦解、傳統政黨的削弱和後冷戰盟友的分裂所定義的漫長分裂狀態並未終結,這一點倒是明確了。
廣告
歷史上,革命熱潮和民粹主義動盪像病毒一樣蔓延的十年,不止這一個。在19世紀40年代,反對君主制的起義浪潮撼動歐洲。19世紀90年代,美國負債累累的農民起來反抗鐵路大亨和東部精英階層。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大規模的抗議活動令很多政府垮台,改變了共產主義世界的大部分地區。
2010年代的動盪似乎更為多樣化,也更加全球化。但是不難想像,這一時期將被歷史銘記為又一個民粹主義動盪的決定性時代。
很少有攝影師能在十年前就預見到了這一點。不過,許多最令人難忘的照片記錄了它的肆虐。在葉門反政府起義剛爆發的時候,攝影師塞繆爾·阿蘭達(Samuel Aranda)拍攝了一張令人過目難忘的照片,照片中,一名女子在一座由清真寺改建的醫院裡,抱著受傷的親戚,這與克里斯·洪德羅斯拍攝的那張反政府武裝人員的照片形成了呼應,戰爭之痛,無論是在葉門還是在利比亞,十年後仍然讓人感受到切膚之痛。
敘利亞戰爭始於2011年,是一場反對阿薩德(Bashar al-Assad)獨裁統治的單獨起義。在那裡,內戰也成為了滋生其他不滿情緒的溫床。布倫特·克勒奇(Bulent Kilic)在2014年拍攝的一張土耳其對敘利亞的蒂爾希爾高地發起空襲的照片中,讓人不由想到捲入敘利亞動亂的許多民族、宗教和地緣政治勢力。
還有那些背井離鄉的人。他們冒著生命危險穿越地中海,其中一些人穿過非洲北部海岸現在防衛鬆懈的利比亞,還有人從敘利亞已無法居住的城市逃離,前往看起來風平浪靜的歐洲。謝爾蓋·波諾馬廖夫(Sergey Ponomarev)拍攝的一張移民抵達希臘萊斯沃斯島的照片,看上去就像是聖經中的場景,人們乘坐起伏的信仰之船,穿越絕望。
這些移民不僅僅是發展中國家衝突的釋放閥。他們還引發了不滿情緒,加劇了歐洲一系列民粹主義起義,最引人注目的是英國脫歐,還有法國的馬琳·勒龐(Marine Le Pen)運動和德國右翼AfD。移民和全球化主義、自由貿易、歐洲精英開放邊界的理想引爆了這些運動並令敵意擴散。
廣告
美國從未同意接受多於一小部分的北非和中東因衝突而流離失所的人們。然而主要來自穆斯林國家和拉美的移民正是幫助推動本不太可能成功的民粹主義者唐納德·J·川普崛起的因素之一。這十年後半期的標誌性圖像常常反映出美國社會新進暴露出來的裂痕,同時國外局勢持續動盪。
在圖集的一端是伊莎·埃文斯(Ieshia Evans)的照片,她在路易斯安那州巴吞魯日的一次抗議活動中對警察採取了挑釁的立場,呼籲行動反抗警察對黑人施加過度武力。在圖集的另一端則是白人至上主義暴力事件加劇期間,喬治亞州2018年春天的一個國家社會主義運動(National Socialist Movement)的集會上,人們將納粹十字用火點亮。
由達蒙·溫特(Damon Winter),道格·米爾斯(Doug Mills)和艾琳·沙夫(Erin Schaff)拍攝的經典照片捕捉了川普競選活動及其任期:集會上一名熱心的年輕追隨者;在內閣室的衣冠齊楚的總統;在朝韓非軍事區與朝鮮領導人金正恩的會面;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在國情咨文中的諷刺性的鼓掌。每一張都能喚起總統歷史上的獨特時刻:一位煽動分裂並對蔑視曾經的總統規範稱道的美國領導人。
在十年結束之時,眾議院投票彈劾川普,確保在新的十年開始之際,政治繼續被動盪定義,與上個十年如出一轍。
——周看(Joseph Kahn),《紐約時報》執行主編
2010年:墨西哥灣的環境危機,一處火山爆發在歐洲造成了混亂
2010年4月20日,墨西哥灣。在提供給時報的一張圖片中,緊急救援人員正在與英國石油公司深水地平線鑽井平台漏油導致的大火搏鬥,該平台於4月20日爆炸,幾天後沉沒,造成11人死亡,約2億加侖的石油洩漏到墨西哥灣。
2010年4月20日,墨西哥灣。在提供給時報的一張圖片中,緊急救援人員正在與英國石油公司深水地平線鑽井平台漏油導致的大火搏鬥,該平台於4月20日爆炸,幾天後沉沒,造成11人死亡,約2億加侖的石油洩漏到墨西哥灣。
2010年是被自然災害打擊的一年,海地發生了毀滅性地震,巴基斯坦發生了災難性洪水。在世界其他地方,美國加倍執行其在阿富汗的任務。
2011年:阿拉伯之春爆發,太空計劃結束
2011年5月1日,華盛頓。美國副總統小約瑟夫·R·拜登、美國總統貝拉克·歐巴馬、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和國家安全團隊的其他成員在白宮局勢研究室觀看突擊隊員在巴基斯坦執行擊斃奧薩馬·賓·拉登的突襲任務。
2011年5月1日,華盛頓。美國副總統小約瑟夫·R·拜登、美國總統貝拉克·歐巴馬、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和國家安全團隊的其他成員在白宮局勢研究室觀看突擊隊員在巴基斯坦執行擊斃奧薩馬·賓·拉登的突襲任務。 Pete Souza/The White House, via Associated Press
2011年是革命的一年,阿拉伯之春起義蔓延,佔領運動(the Occupy movement)反抗經濟不平等。那年還進行了一場皇家婚禮。
2012年:桑迪颶風肆虐東北,康乃狄克州紐敦市發生一起大規模校園槍擊案
2012年10月31日,紐約市。從空中俯瞰曼哈頓,可以看到颶風「桑迪」造成的破壞。幾天來,颶風「桑迪」使這座城市39街以南的部分地區陷入黑暗。強風和風暴導致建築物被水淹,交通系統癱瘓,城市陷入停頓。
2012年10月31日,紐約市。從空中俯瞰曼哈頓,可以看到颶風「桑迪」造成的破壞。幾天來,颶風「桑迪」使這座城市39街以南的部分地區陷入黑暗。強風和風暴導致建築物被水淹,交通系統癱瘓,城市陷入停頓。 Iwan Baan/Reportage by Getty Images
2012年,敘利亞爆發了內戰,倫敦奧運會上的體育競技精神,意見分裂的選民投票令歐巴馬連任。
2013年:波士頓馬拉松炸彈襲擊,菲律賓遭受災難性颱風侵襲
2013年4月15日,波士頓。波士頓馬拉松比賽終點線附近,78歲的比爾·伊夫裡格被第二枚炸彈的衝擊波掀倒在地。這一事件造成三人死亡,260餘人受傷。
2013年4月15日,波士頓。波士頓馬拉松比賽終點線附近,78歲的比爾·伊夫裡格被第二枚炸彈的衝擊波掀倒在地。這一事件造成三人死亡,260餘人受傷。 John Tlumacki/The Boston Globe, via Associated Press
2013年,槍手襲擊了肯亞的一家購物中心,孟加拉國的一家工廠倒塌,全世界向納爾遜·曼德拉(Nelson Mandela)告別。
2014年:烏克蘭發生激烈反政府抗議活動,及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接球之一
2014年2月19日,烏克蘭基輔。示威者焚燒路障,以防止防暴警察衝進獨立廣場。獨立廣場是針對維克托·F·亞努科維奇總統政府長達數月的抗議活動的中心。
2014年2月19日,烏克蘭基輔。示威者焚燒路障,以防止防暴警察衝進獨立廣場。獨立廣場是針對維克托·F·亞努科維奇總統政府長達數月的抗議活動的中心。 Sergey Ponomarev for The New York Times
2014年,史上最大規模的伊波拉疫情席捲西非,韓國船難中百人喪生,密蘇里州弗格森鎮成為美國種族政治和抗議活動的中心。
2015年:大量移民湧入歐洲,及阿拉巴馬州塞爾瑪的一次遊行
2015年11月16日,希臘萊斯博斯島。移民乘一艘土耳其船抵達希臘,船主隨後被捕。2015年,有超過一百萬的移民進入歐洲,其中許多人是為了逃離中東和其他地區的戰爭和貧困。
2015年11月16日,希臘萊斯博斯島。移民乘一艘土耳其船抵達希臘,船主隨後被捕。2015年,有超過一百萬的移民進入歐洲,其中許多人是為了逃離中東和其他地區的戰爭和貧困。
2015年巴黎遭到恐怖分子的兩次襲擊,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同性婚姻在全國範圍內合法,幼兒移民的死亡震撼了世界。
2016年:一場激烈的總統競選,及「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抗議活動
2016年10月18日,科羅拉多州大章克申。13歲的賈登·拉姆斯高呼支持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唐納德·J·川普。三年後,拉姆斯說川普的總統競選和當選「是對美國團結的嘲弄」。
2016年10月18日,科羅拉多州大章克申。13歲的賈登·拉姆斯高呼支持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唐納德·J·川普。三年後,拉姆斯說川普的總統競選和當選「是對美國團結的嘲弄」。 Damon Winter/The New York Times
隨著唐納德·川普擊敗民意調查獲得美國總統大選的勝利以及英國人投票決定退出歐洲,2016年給我們帶來的是震驚。以及古巴長期領導人菲德爾·卡斯楚(Fidel Castro)去世。
2017年:#我也是 運動,及大批緬甸人外逃
2017年10月27日,底特律。演員羅斯·麥高恩(Rose McGowan)在婦女大會期間談到反對性騷擾和性侵的#我也是(#MeToo)運動。
2017年10月27日,底特律。演員羅斯·麥高恩(Rose McGowan)在婦女大會期間談到反對性騷擾和性侵的#我也是(#MeToo)運動。 Erin Kirkland for The New York Times
2017年,全世界女性為自己的權力進行集會,反抗伊斯蘭國的鬥爭激增,哈維颶風肆虐得克薩斯州。
2018年:移民家庭被拘留,令人心碎的戰爭形象
2018年6月12日,得克薩斯州麥卡倫,一名2歲的宏都拉斯女孩正在嚎啕大哭。當時,她的媽媽正在遭到邊境巡邏員的搜查。 「零容忍」移民政策導致成千上萬的兒童與父母分離。
2018年6月12日,得克薩斯州麥卡倫,一名2歲的宏都拉斯女孩正在嚎啕大哭。當時,她的媽媽正在遭到邊境巡邏員的搜查。 「零容忍」移民政策導致成千上萬的兒童與父母分離。 John Moore/Getty Images
2018年美墨邊境發生了移民危機,最高法院提名人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佛羅里達州一起大規模校園槍擊案引發了全球槍枝管制運動。
2019年:香港暴動,法國發生一次災難性大火
2019年7月1日,香港。在紀念香港回歸中國的週年紀念儀式開始前,反政府示威者與警察發生衝突。
2019年7月1日,香港。在紀念香港回歸中國的週年紀念儀式開始前,反政府示威者與警察發生衝突。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2019年眾多新聞來自街頭抗議活動,從香港到委內瑞拉,到法國、英國和智利。在朝鮮也進行了一次歷史性的會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