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中期,當普裡提金飲食像一片平淡無奇的雲朵飄過洛杉磯西部,伍鄭鏡宇開始制定自己的策略。當一線明星希望更多低���、低鹽、低糖的食物時,她該怎樣在伍夫人花園的菜單上保留北京烤鴨這樣的貴价菜肴呢?
伍鄭鏡宇想出了一個辦法:像往常一樣把鴨子風乾,但在烤制過程中盡量去掉脂肪。只留下肉,包裹在極薄極脆的鴨皮中,鴨皮下面沒有難嚼的肥肉。她稱這款烤鴨為「低脂」北京烤鴨,的確如此。
上個月去世、享年106歲的伍鄭鏡宇非常擅長在烹飪方面臨時發揮。在她於1959年開創並經營了近40年的伍夫人花園,她的菜單不斷變化,但總會有小眾的地方特色和當年很難找到的菜肴。對於從未吃過北京烤鴨的食客來說,這家餐廳代表著一種想像中的傳統和本真理想,但這種形象掩蓋了她更為複雜的工作:伍鄭鏡宇以活躍、深刻的方式經營餐廳,而且總有自己的策略。
她對新事物充滿熱情,然而對舊事物也同樣敬畏,她總有新花樣來取悅受眾,發展生意,展示中國烹飪的精巧和美麗。她有各種辦法。
在事業的巔峰時期,她登上電視,她的烹飪課座無虛席,還寫過幾本書。她本身就是個名人,比前來就餐的許多西洛杉磯顯貴食客更有魅力。她把頭髮盤成光滑的髮髻,開勞斯萊斯銀雲,定製車牌上寫著「MMEWU」(伍夫人的縮寫。——譯註),一身無可挑剔的服飾,偏愛絲綢,戴超大號有色眼鏡,手指上總有幾枚巨大耀眼的雞尾酒戒指。
1988年,伍鄭鏡宇與好萊塢經紀人歐文·拉扎爾在一個簽售會上相識。
1988年,伍鄭鏡宇與好萊塢經紀人歐文·拉扎爾在一個簽售會上相識。 Ron Galella, Ltd./Ron Galella Collection via Getty Images
「中國朋友會批評這些食物,說它們不正宗,」她在1998年接受《洛杉磯時報》採訪時說。「但我對他們說,『看看周圍。你看有中國人在這裡用餐嗎?』」
伍鄭鏡宇是來自中國的移民,說一口流利的、帶口音的英語,雖然一再有人將她視為純正地道的化身,但她似乎從來沒有追求過地道,也不曾用它來衡量自己。
廣告
她餐廳的常客包括弗蘭克·辛納屈、米婭·法羅、伊麗莎白·泰勒、羅伯特·雷德福和加里·格蘭特。一天晚上,格蘭特點了一份「中國雞肉沙拉」,她做了一道菜,用炸餛飩皮、米粉和雞肉絲做成,撒上蔥花,用芥末、醬油和芝麻油調味,大致是根據她記憶中小時候吃過的一道宴會菜做成。
這道菜非常受歡迎,以至於被她添加到菜單中,在當地報紙上發表了食譜,並把它收錄在她的第一本烹飪書中。伍鄭鏡宇起草了我們所知的美式中國雞肉沙拉的藍圖,比沃夫岡·帕克將自己的版本放在他的法式中餐廳Chinois的菜單上早了十多年(他的餐廳如今仍在聖莫尼卡營業)。
伍夫人餐廳剛開業時,主打雜碎的中餐館依然是主流。伍鄭鏡宇是新一波餐廳老闆中的一員,其中包括1958年在波士頓開了Joyce Chen餐廳的廖家艾和1962年在舊金山開了福祿壽餐廳的江孫芸,她們都在努力拓展自己的烹飪理念。雖然這有力地改變了人們對中餐是一種工薪階層食物的刻板印象,但也可能令人沮喪。
「我很高興中國美味打動了西方世界的記者,」她在1973年的烹飪書中寫道,當時尼克森總統剛剛訪問中國。而我感覺這些話有幾分咬牙切齒的味道。「但與此同時,我對人們終於『發現』中國人是優秀的廚師感到困惑,還有一點憤慨。」
五十年後,伍鄭鏡宇所指出那種感覺仍然過於普遍,而且仍在推動圍繞食物與媒體的對話,在媒體上,美食很容易被扁平化、被歪曲——有時甚至是通過讚美。
伍鄭鏡宇出生於中國九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中長大。小時候,她家的廚房由兩名廚師負責,而他們由她的祖父管理,廚房裡有一個柴爐,噴吐著火焰與灰燼,上面放著一張牌桌大小的炒鍋。伍鄭鏡宇是不能進入廚房的。她成年後第一次點起火爐是在紐約。當時她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上學,還遇到了她未來的丈夫伍競仁。
去香港拜訪夫家後,婆婆讓她帶回家中的一位廚師,這位廚師教她如何規劃菜單、購物和備菜,之後她學會了更多的中國菜。伍鄭鏡宇在南加州大多數富有的中國朋友都在家裡雇了中國廚師——他們從來不去餐館吃中國菜。
伍鄭鏡宇在1959年開了這家餐廳,靈感來自她在香港就餐的高檔中餐廳。
伍鄭鏡宇在1959年開了這家餐廳,靈感來自她在香港就餐的高檔中餐廳。 Santa Monica History Museum, Outlook Collection (1998.1.1528)
伍鄭鏡宇也是這樣。她對美國中餐館的食物感到震驚,於是想開一個餐廳,更接近她在香港吃飯的地方——奢侈、有趣、有點浮華。1959年,她的丈夫不情願地給了她一萬美元,讓她試一試。
她的餐廳起初非常簡陋,只有少量裝飾,也沒有販酒執照。但幾年後,她將伍夫人花園擴大到威爾希爾大道上一個1000平米的空間,可容納300人。她用寶塔式的建築細節、石頭瀑布、進口藝術品,以及天花板上金色波紋的雕塑,讓這座建築光彩奪目。這種審美很快被白人餐館老闆們模仿和吸納。
廣告
她在餐廳裡開設了烹飪課程,同時也是在為她的第一本烹飪書做測試。有些菜式很複雜,要求很高。也有一些明顯是半家常菜的感覺。許多菜式是二者兼有。
例如,要做伍鄭鏡宇的北京烤鴨,需要用剛剛宰殺的整鴨,裡裡外外清洗乾淨,然後縫合,在脖子上做一個把手,這樣就可以掛起來風乾。一項大工程!但是,沒有必要從頭開始做包子。伍鄭鏡宇建議買一罐可以放進烤爐的餅,比如皮爾斯伯裡的蝴蝶晚餐卷(Butterfly Dinner Rolls)。切成兩半,放進蒸籠裡,這是她製作柔軟的小包子的捷徑。
「中國人不會通過親吻和擁抱來表達感情,」她寫道,「而是為他們想要取悅的人準備特別的菜肴。」
她可能是在解釋她自己的工作,指出她慷慨好客的背後更溫柔、更難以察覺的東西。她可能還記得在九江,當她還是個小女孩的時候,她的祖父一聽到淡水蟹上市的消息,就會去市場挑選一些自己烹製。
在家庭晚宴上,他把那盤螃蟹直接放在伍鄭鏡宇面前。淡水蟹是她的最愛,所以在她的觀念裡,這是一種通用的表達愛意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