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當李響把自己固定於單人滑雪板上的座位,從雪坡急馳而下時,他陶醉在自由的感覺之中。因為兒時一場車禍讓他只能依靠輪椅生活,他感受到自由的時刻已經少之又少。
在這屆冬殘奧會上,24歲的高山滑雪選手李響代表中國為勝利而戰。但對他而言,比賽也能讓他得以逃離他所說的作為殘障人士在中國經常遇到的歧視。
「談公平這件事就完全是自己給自己心態找平衡,這社會根本就沒有公平可言,」在本週進行比賽前,李響在接受電話採訪時說道。
中國主宰了今年北京殘奧會的領獎台,中國政府也將該國選手取得的成績視為其促進殘障群體權利的象徵。但在殘奧賽場之外,殘障人士的生活仍然非常艱難,其職業發展機會依然有限。
廣告
雖然中國在諸如加強反歧視法和規定就業和教育平等的問題上取得了進展,但困阻依然十分艱巨。
活動人士努力爭取更多權利,例如改善無障礙設施,推進法制改革,以滿足中國超過8500萬殘障人士的需求。
但他們有時會面臨來自中央集權政府以及國家資助的國內機構的阻力,這些機構在大多數官方文件中仍將殘障視為疾病;而中國公眾對於他們面對的挑戰基本一無所知。
代表中國出戰殘奧會的高山滑雪選手李響表示,滑雪也是他逃避經常遭遇的歧視的辦法。
代表中國出戰殘奧會的高山滑雪選手李響表示,滑雪也是他逃避經常遭遇的歧視的辦法。 Chang W. Lee/The New York Times
李響說他已經數不清曾經歷過多少屈辱,但有段記憶至今難忘。在一次訓練結束後,他回到宿舍樓,發現電梯壞了。那是一個下雪的冬夜,他聯繫不上隊友,宿舍樓也沒有輪椅通道。等了兩個小時後,絕望的李響放棄了輪椅,他說自己「像一條狗一樣」手腳並用爬上了樓。
即便是中國最受讚譽的殘奧選手,也會遭遇歧視。
上世紀80年代初,天生失明的平亞麗在北京一家橡膠廠工作,地方官員找到她,問她是否願意進入政府的體育系統接受訓練。她同意了,後來代表中國參加了1984年洛杉磯殘奧會的跳遠比賽。在那裡,她成為了首位為中國贏下殘奧會金牌的選手。
回到中國後,平亞麗被譽為民族英雄,她的金牌也被置於北京奧運博物館裡展示。在奪金後,她希望能像其他奧運選手那樣,趁著成功之勢在退役後進入省體育局當官,或是在地方運動隊做教練。
但中國政府對他們的支持很少,因此她沒能得到機會,該政府對殘奧選手的訓練投入遠低於其他奧運選手。平亞麗回到工廠工作,但後來被下崗了。最後,她在按摩店找了份按摩師的工作,這種低收入工作是中國盲人和視障人士的常見職業。
失明的中國前殘奧選手平亞麗,受邀擔任了2008年北京殘奧會開幕式的火炬手。但她表示,「我一直在這個世界艱難求生。」
失明的中國前殘奧選手平亞麗,受邀擔任了2008年北京殘奧會開幕式的火炬手。但她表示,「我一直在這個世界艱難求生。」 Feng Li/Getty Images
平亞麗說,她一度窮到一天只能買得起一瓶水。多年後,她收到了中國官員的邀請,讓她在2008年北京夏殘奧會開幕式上擔任火炬手。她說能被邀請她感覺很榮幸,但政府對殘奧選手支持的不足仍讓她感到失望。
「我一直在鬥爭著活在這個世界,」已經退役的平亞麗最近在北京家中接受電話採訪時表示。「我沒有受到和健全人一樣的奧運金牌的榮耀和待遇。」
廣告
儘管如此,中國還是在推動其所取得的進步。除了加強旨在支持殘障人士權利的法律外,全國各地都在努力讓建築物更易於通行。政府開始提供盲文高考試卷。殘障人士也從政府扶貧項目中得到了額外支持。
對少數人來說,中國對殘奧會的加大投入也創造了全新的機遇。
「從事體育改變了我的人生,」週一,在北京附近的北方城市張家口的一處殘奧會比賽場館贏得金牌後,19歲的中國單板滑雪選手紀立家說道。「我希望激勵更多殘疾人從事體育,鼓勵他們走出家門,」他說。
但一些活動人士表示,政府在確保殘障者平等獲得基本資源的問題上仍做得不夠,大多數中國公眾對殘障者面臨的困難仍缺乏基本認識。
中國單板滑雪選手紀立家在週一奪得金牌。他說,「我希望能鼓勵更多殘疾人朋友們參與運動。」
中國單板滑雪選手紀立家在週一奪得金牌。他說,「我希望能鼓勵更多殘疾人朋友們參與運動。」 Chang W. Lee/The New York Times
一些活動人士稱,反歧視法的執行力度很弱。在這個傳統上用代表「殘缺」和「疾病」的「殘疾」,和代表「殘缺」和「廢物」的「殘廢」來形容殘障人士的社會,與這種根深蒂固的污名化作鬥爭的努力是很少的。人們認為殘障生活的社會和經濟成本如此之高,以至於有這種問題的嬰兒都經常被父母遺棄。
對於政府將中國殘奧選手描繪為感恩於國家慷慨的受益者,一些專家和活動人士提出了質疑。本屆殘奧會期間,中國官媒再次大肆宣揚中國選手拿下47枚獎牌(包括14枚金牌)的成功,以證明政府對殘障人士的大力支持(中國隊最終獲得61枚獎牌,包括18枚金牌——編注)。
廣告
國有的《中國日報》週一指出,殘障者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體現了中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弱有所扶」。
對一些人來說,這種宣傳是空洞的,他們說真正的突破需要改變中國國內的普遍態度。
他們把43歲的視障三級跳遠運動員李端作為最近的例子。在3月4日舉行的北京冬季殘奧會開幕式上,電視直播中,李端用了超過30秒的時間點燃了奧運主火炬。當他最終成功時,體育場爆發出歡呼聲。在中國官方媒體的報導和社群媒體上,評論人士稱讚李端的堅韌鼓舞人心。
在本月的開幕式上,李端費力點燃奧運聖火之後,主辦方因製造了他不得不克服的障礙而遭受批評。
在本月的開幕式上,李端費力點燃奧運聖火之後,主辦方因製造了他不得不克服的障礙而遭受批評。 Chang W. Lee/The New York Times
然而,一些活動人士和殘障人士對這一場面感到失望。他們認為,開幕式的組織者應該設計一個以適應李端視力障礙的點火儀式,而不是創造一個他必須克服的障礙,作為儀式的精彩部分。
「我們不應把殘障當做一種缺陷,而是,它是一種身份、一種認同,」麻省理工學院專門研究殘障者權利的博士生吳迪說。「我們應該改變社會,而不是要殘障者來改變他們自己。」
改變社會的思維模式可能聽起來很艱巨,但解決辦法其實沒那麼難,殘障高山滑雪運動員李響說。
廣告
「最重要的是包容,」李響在週四的比賽結束後說。「是一般人能更從殘疾人的立場設想,完全地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