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體
移动应用 • Apps

鏡頭

  • 鏡頭

    他們被中國父母拋棄,他們在美國找到新家

    攝影師韓萌走進了幾十個被美國家庭收養的中國兒童的生活。他們很多因為性別歧視或先天疾病而被父母拋棄。如今過着優裕的生活,他們仍會面臨身世和文化的困惑。

  • 《紐約時報》圖片故事精選

    紐約時報中文網特別推薦「鏡頭」版塊的精選文章,帶你回顧優秀圖集,和圖片背後不尋常的故事。

  • 鏡頭

    用鏡頭尋找身份認同的新加坡攝影師

    一份收錄新銳新加坡攝影師作品的獨立雜誌,為我們提供了觀察這個國家的內在視角。攝影師們用鏡頭尋找家族之「根」、記錄新加坡的社會變遷、探索自身和國家的身份認同。

  • 我的人生我做主,中國「剩女」對標籤說不

    即使事業成功、經歷豐富,在傳統觀念的中國人眼裡,「剩女」仍是嫁不出去的老姑娘,但她們不屈服於社會強加的標籤,我行我素。

  • 鏡頭

    權力的美學:看領袖們喜歡怎樣的肖像

    把不同時期國家領導人的肖像層層疊加,你會看到一種有趣的相似性,彷彿掌握權力者總是喜歡以某種有規律的姿勢和表情示人,那是權力的表情,一種權力的美學。

  • 鏡頭中的中國精神病患者家庭

    中國攝影師劉禹揚因記錄中國精神病患者家庭的生活,獲得了伊恩·派瑞攝影獎學金。他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甚至考慮發起中國版冰桶挑戰,來引發社會對精神病患者的關注。

  • 鏡頭

    一個中國矽肺患者的真愛故事

    攝影師沈綺穎的鏡頭,記錄了何全貴在金礦打工患上矽肺病之後的痛苦與絕望,但也記錄了何全貴夫妻二人10年來相濡以沫的愛情,和他終於決心活下去的勇氣。

  • 鏡頭

    打開窗戶,實拍朝鮮

    攝影師古登菲爾德從他在朝鮮所住的酒店窗口,向世界直播這個神秘國度的點滴真實場景。很多人藉此看到了一個難以置信的朝鮮,看到朝鮮人坐公交車上班都令他們吃驚。

  • 鏡頭

    在中國的邊遠地帶尋找自我

    日本攝影師Q. Sakamaki為了尋找自我來到中國。在這裡,他遇見了那些仍在堅持自我生活方式的中國邊緣群體,包括失去土地的維吾爾族人,國有企業的下崗職工。

  • 攝影師講述珠穆朗瑪峰雪崩險情

    法新社攝影記者羅伯托·施密特在珠峰大本營做報道,尼泊爾大地震突然發生,引起了雪崩。他奇蹟般地死裡逃生,並用鏡頭記錄下了大自然令人戰慄的力量。

  • 鏡頭

    記錄埃博拉,普利策獲獎作品背後的故事

    周一,自由攝影師貝雷胡拉克為《紐約時報》拍攝的西非埃博拉疫情的作品贏得了今年普利策獎的專題攝影獎。該項目拍攝歷時四個月,展現了疫情肆虐之下的人性故事。

  • 時報看中國

    回收場一瞥:北京的碎片在此重生

    攝影師沈琦穎拍攝了一組京郊垃圾回收場照片。外來務工者在這裡靠廢品回收掙扎求存。等待重生的廢品也記述着北京人生活的變化。

  • 鏡頭

    美國舞獅者:獅身之下的中華情結

    美國華裔舞獅表演者傑森·林決定從舞獅服之外審視這一傳統習俗。他將鏡頭聚焦曼哈頓的一個華人舞獅隊,記錄他們訓練和表演的點滴,捕捉他們獅身之下濃濃的中華情結。

  • 鏡頭

    一線間,戰爭與和平

    你需要慢慢品讀詹姆斯·希爾新書《戰爭與和平之間》的每一頁。從戰火硝煙中的軍人,到羅馬泳池中的安靜女子,希爾用隱晦的手法探索是非黑白,用鏡頭抓住觀者的心魄。

  • 訪談

    拍出好照片,與照相機無關

    60歲的資深攝影師馬里奧·特斯蒂諾認為,用手機的拍照功能就足以拍出好照片,因為最重要的是睜開眼睛發現一個地方的神奇之處——只要你充滿好奇心,就會發現它。

  • 鏡頭

    敘利亞「自由戰士」的遺孀

    敘利亞自由軍戰士在抗擊阿薩德的炮火中犧牲,他們的妻小逃往約旦尋求庇護��她們的丈夫沒有被當作英雄;陪伴她們的是貧窮與當地人的嫌棄,以及不可測的未來。

  • 生活

    攝影師鏡頭下自己孩子的房間

    七位攝影師用鏡頭捕捉自己孩子的房間、房間里的混亂和其他一切。這些孩子從1歲到16歲不等。攝影師還對房間顏色的挑選、設計思路的來龍去脈做了說明,頗具啟發性。

  • 鏡頭

    門後的罪惡:女傭之殤

    史蒂夫·麥柯里將鏡頭聚焦在那些為賺取更好生活而背井離鄉、卻被亞洲及中東僱主肆意奴役虐待的女傭。忍受了毆打、性虐、食物及睡眠剝奪的她們,向世界揭露門後的罪惡。

  • 圖片報道

    大米減產?罪魁是上海郊區的別墅

    在中國最肥沃的長江三角洲,投機地產的慾望驅使開發商把稻田變成高端豪宅。照此發展,中國的大米產量勢必很快無法滿足消費。

  • 鏡頭

    炮火中的加沙新女性

    加沙是一塊混亂之地,在那裡成長並非易事。監視定義着你的存在。許多女性說,在加沙不可能擁有真正的自由。她們都擁有離開加沙去尋找自我的夢想,但也說會再回加沙。

點擊下載iOS APP 掃描二維碼下載iOS APP 點擊下載Android APP 掃描二維碼下載Android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