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能夠給世界帶來真正的改變嗎?對於這個越來越迫切的問題,《北京之春》(Beijing Spring)給出了擲地有聲的明確回答。這部新紀錄片講述了在中國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為爭取民主表達而爆發的同名運動。
這部電影由安迪·科恩和蓋倫·羅斯執導,聚焦「星星畫會」這個民間美術團體,他們抓住了1976年毛澤東去世後的動盪局勢,像投擲燃燒瓶一樣發表藝術作品。通過地下雜誌,他們傳播繪畫和文學作品;在著名的民主牆粘貼革命詩詞和書法;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被中國美術館拒絕館內展出後,他們在館外舉辦了一場展覽。
《北京之春》雖然簡略卻令人熱血沸騰,它的呈現像是一堂藝術歷史課:在採訪中,「星星畫會」的成員們悵然若失地回顧他們的作品,這些作品將貪婪的實驗(包括毛時代強烈禁止的抽象風格和裸體人像)與尖銳的政治批判相結合。王克平的雕塑《偶像》聰明地將毛澤東的樣貌特徵融入佛像,這是對領袖神化的無聲抨擊。
但《北京之春》最激動人心的部分讓人領略了電影藝術的力量。這部電影中穿插著藝術家抗議活動的影像,這些好久未見的畫面既具有歷史意義,又具有令人驚嘆的美感。年輕的攝影師池小寧趴在圍欄上避開警察,以驚人的、帶有敏銳洞察力的即時性將擁擠的人群記錄下來。
廣告
與電影中展示的技藝相比,科恩和羅斯的電影掌控能力相形見拙:《北京之春》將素材編排成了一部由循規蹈矩的作品解說和喋喋不休的評論組合成的累進,最適合作為探索藝術激進可能性的入門介紹,而非其本身的體現。
《北京之春》:未評級。普通話和法語,帶字幕。片長:1小時40分鐘。正在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