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週一宣布,今年的全國人大會議結束後不再舉行總理記者會,結束了一個長達30年的傳統。總理記者會曾是讓記者與中國高層領導人溝通的一個極其難得的機會。
這項決定是在全國人大今年的閉門會議開幕前一天宣布的,對許多觀察人士來說,這是中國的信息越來越不透明的又一跡象,儘管政府號稱要致力於提高透明度,營造友好的商業環境。
該決定也充分顯示了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是如何鞏固權力的,他將所有其他官員,包括負責政府各部委的國務院總理——中國的二號人物——降到了讓人更少看見的地位。外界普遍認為,現任總理李強去年升任這個職位是因為他對習近平忠誠。
「如無特殊情況,本屆全國人大後幾年也不再舉行總理記者會,」全國人大發言人婁勤儉在有關今年人大會議的新聞發布會上說。
廣告
婁勤儉沒有給出有關這一決定的細節,只是說人大會期間將有更多與更低級別官員交流的問答會。
在中國社群媒體上,審查員們密切控制關於這個變化的討論。許多官方新聞報導的評論都已關閉。在廣為使用的微博平台上,用官方宣布這個消息時使用的語言「今年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閉幕後,不舉行總理記者會」進行搜索,得到的是出錯提示:「抱歉,該內容無法顯示。」
自1993年以來,中國總理在每年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結束時舉行記者會。儘管總理回答問題時很少偏離官方說法,但這是讓記者(包括外國記者)向高層領導人直接提問的一個難得的機會。
在以前的記者會上,記者問總理的問題包括北京的蔬菜價格、侵犯人權的指稱,以及直接選舉的可能性。2012年,時任中國總理溫家寶舉行了長達三個小時的記者會;記者們問了關於藏人自焚抗議中國統治,以及被政治醜聞圍困的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的問題。
記者會的次日,薄熙來被免職,他後來被指控犯有受賄罪並被判刑。
被逮捕後的中國官員薄熙來,攝於2013年。
被逮捕後的中國官員薄熙來,攝於2013年。 Feng Li/Getty Images
中國官員曾把這些交流視為中國日益開放的證據。
「總會有記者提出敏感、刁鑽的問題,而總理一次次用自信、睿智、幽默化解,」社群媒體上轉載的全國人大官方帳號描寫2018年總理記者會的文章寫道。文章還說,總理記者會「已成為觀察中國開放和透明的重要窗口之一。世界各國都能從中觸摸到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和民主政治發展的脈動」。
廣告
但自從習近平2012年上台以來,他加強了對新聞和言論的控制。就連經濟數據的例行發布——那是總理職責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變得越來越有限,尤其是在中國近年來經濟增長放緩的情況下。
總理記者會也變得越來越照本宣科。雖然記者的問題早就需要經過事先審查,但提敏感問題的空間已減少。
總理本身的角色也大大削弱。在習近平手下工作的第一位總理李克強被視為相對自由派,他曾主張讓市場在經濟中發揮更大作用。2020年,李克強用異常嚴酷的語言描述了中國的貧困人口問題,當時中國正在宣傳已在消除貧困上取得了成功。李克強的話成了頭條新聞。在那年的總理記者會上,他說,仍有6億人的月收入「在一個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難」。
但隨著習近平提拔被認為對自己更忠誠的助手,更多地強調安全和意識型態,而不是經濟增長,李克強在擔任總理的十年裡影響力不斷減弱。李克強已在去年3月卸任,由現任總理、習近平的前助手李強接替。李克強去年10月因心臟病去世
去年的全國人大結束後,李強在記者會上表示要支持民營企業,當時人們對中國經濟從實施了三年新冠病毒防控措施後的恢復感到擔憂。但他在記者會上多次引述習近平的說法,並未給出支持民營企業的具體措施。那是李強當總理後的首場記者會,現在看來很可能也是他的最後一場。
在那之後的一年裡,李強基本上比他的前任更加低調。他參加國際會議的次數更少,據官媒報導,他出國時乘坐包機,而不是以前的總理出國時乘坐的為高級官員準備的專機。
廣告
亞洲協會中國分析中心研究員牛犇(Neil Thomas)說,取消總理記者會將進一步降低總理的可見度。這「有助於牢固確立這樣一個觀念:除了習近平的領導之外別無選擇」,牛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