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要把上海開放給全球科技板塊的公開募股市場。
習近平表示將會使用一個全新的科創板股權交易所來組織管理科技公司。這個股權交易所會試點一個新的上市體系,公司只需像在美國一樣註冊其首次公開募股的意向,而不用尋求監管部門的批准。
這是一項遲到的改革,但它可能招致的市場波動仍然會讓官員們感到懊悔。
市值超過4萬億美元的上海證券交易所著眼於在2020年成為與紐約納斯達克比肩的國際交易所。但這一目標已經被悄然放棄。它在與深圳交易所的競爭中形勢不佳,後者吸引初創企業進入其創業板市場。香港也越來越向諸如小米這樣的公司示好。
廣告
與此同時,上海擁有一個負荷過重的、龐大臃腫的國有體系。但經過多年遊說北京助其吸引科技機構,它終於實現了它的願望。
一個承諾了多年的基於註冊的上市制度,將取代向中國證監會申請批准出售股份的繁瑣程序。當局密切管理首次公開募股的速度和定價,導致數百家公司被壓後。股指回調時,證監會也傾向於暫停審批,因為小投資者傾向於認為新股票會從現有股票中吸走資金。
這一系統扭曲了中國的初級市場。設定在23倍市盈率的價格指引導致首日交易大幅上漲,股價幾乎總是上漲44%的最高幅度。這一現象加之稀缺性,將使首次公開募股變為單向賭博,賭注是兩位數的回報。上市的難度也使得股票自身更有價值,因此中國銀行等雙重上市公司的股價在內地比香港平均高出20%。
讓公司決定何時上市、上市多少將會消解這種扭曲——但也不是沒有痛苦。最有可能在上海新的板塊上市的公司將是小型和私營公司,這些公司不太可能有一流的公司治理。中國新市場的歷史也表明,早期出現股東濫用的可能性較大。如果散戶通過出售作出反應,指數可能會受損。
然而,最大的風險是,短期的痛苦會導致官員們逆轉這種遲到已久的自由化改革,正如他們之前所做的那樣。就目前而言,這使得上海新版塊本身的前景更傾向於「持有」而非「買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