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時分,四位母親安靜地坐在哺乳室裡,給她們剛出生的嬰兒餵奶。一位母親不到兩週前剛剛生下孩子,她眼皮沉重,打起了瞌睡。一名護士走進來,把她的孩子抱走。這位疲憊不堪的新媽媽回到自己的房間去睡覺。
睡眠只是韓國產後護理中心提供的奢侈品之一。
這個國家的出生率可能是全球最低的,但該國也許擁有全球最好的產後護理。首爾的St. Park是一家小型精品產後中心(也被稱為joriwon),在這樣的中心內,新媽媽們可以得到數週的呵護,並享受酒店般的住宿環境。
這裡一日三餐奉上新鮮餐點,並提供面部護理、按摩和育兒課程。護士全天候看護嬰兒。
Anidar中心裡展示的媽媽們的睡袍。
Anidar中心裡展示的媽媽們的睡袍。 Jean Chung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在St. Park護理中心,員工們正在照顧新生兒。
在St. Park護理中心,員工們正在照顧新生兒。 Jean Chung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只有在公共哺乳室母乳餵養的時間,新媽媽們才會被從自己的房間叫出來,護士會在那裡照看她們。選擇不進行母乳餵養的女性可以自由支配時間,進行產後療愈。(嬰兒全天都待在嬰兒室裡,但媽媽們可以隨時要求將新生兒送到自己的房間。)
入住產後中心的費用從幾千美元到數萬美元不等,取決於入住時間的長短——通常為21天,因為根據韓國習俗,這是女性產後身體恢復所需的時間。但46歲的St. Park所有者薩拉·金松韻(音)表示,這些產後中心並不是從一開始就那麼豪華。
「生第一個孩子時,我沒地方可去,」她說。「通常在韓國,應該是外婆照顧新生嬰兒,但我媽媽不會照顧,所以我們決定去產後護理中心。」
St. Park的所有者薩拉·金松韻在一個被用作普拉提和教育類課程教室的房間裡。
St. Park的所有者薩拉·金松韻在一個被用作普拉提和教育類課程教室的房間裡。 Jean Chung for The New York Times
St. Park的護士長李姝貝(音)在嬰兒護理班上向身著統一睡袍的媽媽們講解如何抱嬰兒和讓嬰兒打嗝。
St. Park的護士長李姝貝(音)在嬰兒護理班上向身著統一睡袍的媽媽們講解如何抱嬰兒和讓嬰兒打嗝。 Jean Chung for The New York Times
2007年,金松韻懷第一個孩子時,產後護理中心還沒流行起來。她參觀的產後中心位於一座辦公樓內,白天需要和出去抽煙回來的工人們共用電梯。房間很小而且不舒服。「當時沒有護士照顧嬰兒,」金松韻說。
她於2008年創辦了St. Park,旨在讓新媽媽們在一個峇里島風格的靜修之所中享受卓越的護理。St. Park成了首爾最早一批高端產後護理中心之一。「我們有點像是在醫院和回歸家庭之間的過渡,」金松韻說。「我們不希望媽媽們在家裡遇到麻煩,這就是我們要解決的。」
在St. Park的走廊裡,工人們靜靜地收集髒衣服和送餐,包括必備的海帶湯,這是韓國人產後的常見餐食。
為St. Park的一位媽媽送午餐。
為St. Park的一位媽媽送午餐。 Jean Chung for The New York Times
St. Park的一頓午餐,包含一碗海帶湯。
St. Park的一頓午餐,包含一碗海帶湯。 Jean Chung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在哺乳室裡,一名哺乳專員的額頭淌下汗珠,她幫助媽媽們從乳頭中擠出母乳——動作並不總是輕柔。一位身段柔軟的普拉提教練在屋頂上課,提供有關身體調整和恢復的建議。
雖然金松韻建議客人在這裡住上21天,但她基本上已經摒棄了她生第一個孩子時還在流行的民間習俗,比如確保新媽媽的手絕不能放進冷水,即使夏天也要避免開空調。
廣告
「我們會開空調,」她說。
新一批的產後護理中心還聘請了護士、營養師和兒科醫生。隨著這裡的整體護理水準提高,越來越多的媽媽,尤其是初為人母的媽媽預約入住。
現在,每10個韓國母親中就有八個在分娩後去產後護理中心,而像St. Park這樣的私立護理院在韓國女性當中被譽為產後恢復的最佳機構之一。孕婦們爭先恐後地想要進入自己心儀的護理中心,競爭變得異常激烈,有些媽媽一看到驗孕棒上的兩條線就立刻提交預約申請。
全惠林(音)將於3月迎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她說她的丈夫用上了兩部電話,只求在首爾最頂級的產後護理中心之一Heritage Cheongdam預約。另一個受追捧的護理中心Trinity Yongsan也把她排進了等候名單。「他們說:『你現在才打電話?』」全惠林說,預約時她剛懷孕七周。
St. Park的一間按摩室。
St. Park的一間按摩室。 Jean Chung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全惠林將於3月迎來她的第一個孩子,並計劃孩子出生後在護理中心住一段時間。
全惠林將於3月迎來她的第一個孩子,並計劃孩子出生後在護理中心住一段時間。 Jean Chung for The New York Times
預約產後護理中心的吸引力之一在於,客人有機會認識其他生下同齡孩子的新媽媽。Anidar是首爾一家於去年10月開業的護理中心,它稱自己的目標是幫助媽媽們在結束產後護理後繼續保持聯繫。Anidar的首席執行官鄭珉奎(音)說:「我們把興趣和性格相似的媽媽們聚在一起。」
全惠林說,她選擇Heritage護理中心是因為朋友的推薦。「人們都想在護理中心交到好朋友,」她說。「這種文化會貫穿孩子的一生。」
廣告
她還說:「你比較會想讓你的孩子和同一階層的人相處。」
在不平等日益加劇的韓國,階級和費用問題非常敏感。在St. Park療養兩週(不包括按摩、面部護理和頭髮護理)的費用超過6000美元保險不覆蓋這些費用,但可以通過一項旨在鼓勵更多家庭生育的政府津貼來補貼。
Anidar的足部按摩室。
Anidar的足部按摩室。 Jean Chung for The New York Times
Anidar的瑜伽室。
Anidar的瑜伽室。 Jean Chung for The New York Times
雖然有些護理中心價格不菲,但在韓國養育孩子的總成本中,這些費用只是九牛一毛,這或許有助於解釋韓國出生率低的原因。
全惠林說:「人們不願意生孩子的原因之一是,雖然這裡的產後護理非常好,但只有兩週,之後卻還有一輩子。」
居住在首爾的韓裔美國人艾莉森·姜(音)今年3月生了第一個孩子。她說,在產後中心有助於她從艱難的分娩中恢復過來。她說:「我認為,這種模式之所以能在韓國成功,是因為韓國非常重視產婦的恢復,我真希望美國或任何其他地方也能這樣。」
有些媽媽說,新生兒太脆弱,不能交給產後護理系統的陌生人照顧。但艾莉森·姜說,她的房間距離育嬰室裡的女兒只有幾步之遙,她從未覺得自己離女兒有多遠。她說:「如果我們要想恢復,讓自己能夠得到休息���不要感到內疚,這是非常重要的。」
廣告
最近的一個下午,St. Park的所有者金松韻站在護理中心門前說,儘管她的生意以盈利為目的,但她仍然「以一個母親的身份」思考問題。
她還說:「離開這裡的時候,每一個媽媽都會哭。」